2025醫學教育國際研討會主題簡介

醫學教育中的韌性:挑戰、變革與機會

在當前快速變動的醫療環境下,韌性(resilience)已成為醫學生與醫師維持專業發展與身心健康的關鍵能力。全球健康危機、技術革新、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以及醫療體系的快速變化,使得醫學生與臨床醫師需在高度壓力下學習與執業。醫學生不僅面臨繁重的課業與臨床實習挑戰,也需學習在高壓環境中維持專業判斷與穩定情緒;而對於執業醫師而言,高強度的臨床工作、道德困境、患者期望的提升與醫療環境的不確定性,讓倦怠(burnout)成為醫學界無法忽視的議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在醫學教育與醫療體系中培養個人與團隊的韌性,成為影響醫療專業發展與醫病安全的關鍵課題。

近年來,人工智慧(AI) 的快速發展為醫學教育與臨床決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AI不僅提升了診斷與治療的精確性,也改變了醫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臨床推理訓練到個人化學習模式,皆受其驅動。然而,AI的發展也引發了一個關鍵問題:AI是否真正能夠提高醫療人員的效能,使其獲得更多時間資源與健康資源,還是反而帶來更多、更高強度的工作,進一步壓縮醫師的時間與精力? 當醫療決策與工作效率受到AI的影響時,如何在智慧輔助下保持臨床判斷力與人文素養,並在高壓的臨床環境中維持醫療人員的身心韌性,成為當前醫學教育與臨床工作的重大課題。

同時,以能力為本的醫學教育(CBME,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正逐步取代傳統的時間導向培訓模式,強調以學習者能力發展為核心,確保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具備適切的臨床能力,以勝任實際醫療情境。然而,CBME的實施不僅改變了評估方式與學習歷程,亦對學習者與教師的負擔帶來挑戰。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如何在高度個人化、嚴格評量的學習環境中保持適應力?從教學者的角度來看,如何確保自身不因負擔過重而陷入倦怠(burnout),並在推動教育改革的同時維持有效的教學能量?將韌性的概念整合至CBME的課程與評量模式之中,成為確保醫學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要素。

此外,在跨領域與跨專業的健康照護環境中,醫療業務日趨複雜,臨床情境中的不確定性與未預期風險也不斷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跨領域與跨專業的合作不僅是提升醫療品質的手段,更是一種面對醫療風險的重要韌性資源如何建立具適應性與整合性的多專業團隊,確保不同領域的醫療專業人員能夠在高壓環境下協同運作、有效應對突發狀況?如何在跨領域教育(IPE, 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與臨床實踐中強化團隊韌性,使醫療系統能夠面對未來挑戰?這些問題是當前醫學教育與醫療體系亟需關注的核心議題。

在全球醫學教育不斷面臨科技迅猛發展與醫療生態轉變之際,韌性(resilience)成為培養未來專業人員的核心能力。本研討會以「韌性」為主軸,匯聚三大重要領域:AI、CBME與跨領域教育(IPE),透過頂尖專家的分享,探討醫學教育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下的因應之道。

  • AI專家 Cheng-Kai Kao
    將剖析人工智慧對臨床決策與學習成效之衝擊,並指出如何在智慧輔助下兼顧人文素養與醫療判斷,探討AI是否能真正提升醫療工作效能,或反而加劇臨床負荷。
  • CBME 與師資培育專家 Laura Edgar
    則透過能力與里程碑導向的教學設計,強調如何在能力本位教育的框架內整合韌性概念,確保學習者與教育者皆能適應變革,並避免因評量與工作負擔過重而導致倦怠。
  • 跨領域教育專家 Dujeepa D. Samarasekera
    進一步闡述多專業團隊合作如何在快速變動的醫療現場中強化應變能力,並探討如何在IPE與醫療實務中建立強韌的團隊文化,以因應日益增加的臨床風險與挑戰。

藉由三位講者的多元視角,與會者將從技術到組織、由個體到團隊的層次,全面理解在醫學教育中建立韌性的關鍵要素,並探尋因應未來變革的實務策略,為醫學教育開啟更具彈性與可持續的發展方向。